“創作的整個過程,我們身邊都有心理學專家”
華商晨報:音樂有撫慰心靈的作用,但療傷專輯的提法還是頭一次,當初你是怎么想到這一點的?
小柯:其實這是很自然的沖動,地震發生以后,我一直在想我能做些什么。5月13號我就寫了賑災歌曲《相信》,后來捐錢,又想到獻血,但因為我之前做過手術,不適合獻。我總在想我還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知道災后有七類人特別需要心理治療,兒童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一想到這個,我就去做了。
華商晨報:這段療傷音樂主要由哪些部分構成?
小柯:這段40分鐘的音樂包括4首歌和4段念白,歌曲有孩子熟悉的童謠《小燕子》,也有我寫的《小朋友別怕》、《和我一起唱》和《催眠曲》,歌曲中間穿插著一些能令孩子產生美好想象的兒童故事,還有一些引導性的話語。
華商晨報:講故事的旁白部分是找什么人錄的?
小柯:本來我想找一些名人來錄,但是心理專家說,這個時候,名人的聲音不如一個好聲音更有作用,于是我找了十幾個傳媒大學的學生,他們比較專業,而且聲音年輕、溫和。其實我自己之前也念了一遍,但專家說我的聲音很恐怖、很壓抑,小朋友聽了會害怕。
華商晨報:你在心理學方面有研究嗎?怎樣保證這個音樂的心理疏導作用?
小柯:創作的整個過程,我們身邊都有心理學專家。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都嚴格經過他們的監督,這并不是普通的藝術創作。專家們給我講了很多心理治療的方法和要點。在音樂的每節之后,都會有一句:“這個故事你聽了之后覺得高興嗎?如果你覺得高興,就對身邊的人笑一下,然后講給身邊的人聽。”
創作體驗
“每個音符、每個字,我們都小心翼翼”
華商晨報:你寫過很多音樂,包括前不久剛創作的賑災歌曲《相信》,但是這一次的創作體驗一定很不一樣吧?
小柯:是的。這次的受眾太特殊了,創作過程跟以往也很不一樣,每個音符、每個字,我們都小心翼翼,生怕出一點錯刺激到孩子。同時要保持溫柔、熟悉的感覺,最起碼不能傷害到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希望對他們的內心起到安撫作用。
華商晨報:因為這次做音樂的對象是災區兒童,所以在選材上是否有特殊的考慮?
小柯:這段音樂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們安定下來,擺脫心理上的陰影。比如《小朋友別怕》這首歌就是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別再緊張。《和我一起唱》是想讓他們真的能唱,通過音樂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圖畫。《催眠曲》是想讓孩子聽了之后能好好地入睡。
華商晨報:做這樣一段療傷音樂,前后經歷了多久?它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小柯:十天左右吧。成本沒有辦法計算。如果我們平時做唱片,40分鐘長度的音樂幾十萬是打不住的,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沒法衡量的。我做的是歌曲部分,還有一個音樂人叫陳超(《想唱就唱》作者),他負責配樂部分,另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是義務做這件事,沒有人收費,說干就干。
送給孩子
“他們能沖身邊的人笑一笑,我們就很欣慰了”
華商晨報:我了解到,這段療傷音樂是存到MP3中送給災區孩子的,為什么想到將歌曲傳到MP3中呢?
小柯:我做事的原則是第一部分要做好,第二部分是做到,這個就挺難了。這個介質是比較棘手的一個問題。平時我們做的唱片肯定是不行的,他們沒法聽,也沒有廣播,后來聯系到某MP3廠家,他們提供了1000個播放器和太陽能充電電池。
華商晨報:有消息說你剛剛去醫院看望了幾個在北京接受治療的災區兒童,他們聽到音樂后的反饋如何?
小柯:我已經跟那邊的醫生打好招呼了,他們會收集孩子們的意見,大概兩三天以后能有一個反饋。
華商晨報:對于這段療傷音樂的作用,你有信心嗎?
小柯:作為一份送給災區孩子的禮物,他們在聽到這些鼓勵性的音樂后,能沖身邊的人笑一笑,我們就很欣慰了。
華商晨報:之前你提到災后有七類人需要心理疏導,是否有計劃針對其他人繼續做這樣的音樂呢?
小柯:我提到的這七類人除了兒童,還有青少年、成人、老人、失去親人的災民、因震變殘的災民和救援人員。我非常想去做這件事情,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策劃案。孩子們會在你的引導下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成年人不同,所以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但我會盡力去做。本報記者 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