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最大的魅力,莫過于它可以給我們心靈上的慰藉,文字中蘊含了堅強、勇氣和樂觀的定義。我們從文字中汲取營養,因為它可以幫我們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苦難,讓我們學會堅強和樂觀。一本本書籍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心靈上的強大,可以讓我們克服一切困難。
No.1堅持
《偷書賊》 唱給靈魂的歌
看到開頭,你就知道這是一本冷靜得有些“可怕”的書,因為它直接以死神的口吻敘事,它讓我們看到許多我們不愿面對的事情,死亡、戰爭、流浪以及饑餓。但是,你會感到死神冷靜殘酷的口吻正在慢慢變得溫暖,這一切只是因為一個柔弱的小女孩。一個有著豐富的“被遺棄”經驗的小女孩,在上世紀30年代戰亂中的德國努力生存,她堅持著對閱讀的熱愛,盡管是在黑暗的地下室,也從未放棄。與其說她堅持的是閱讀,還不如說她堅持的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生命的熱愛。這是個殘酷得像戰爭而又美麗得像童話的故事。因為,莉賽爾的堅強和靈魂的高貴,讓原本陰云密布的天空,顯現出了巧克力的顏色。
編輯點評:看有關于地震的報道,聽到最多的詞便是“堅持”。對埋在廢墟中的幸存者,我們說“堅持住”;對災難面前的中國,我們還是說“堅持住”;這是個如此美好的詞語,因為簡單的音節讓我們擁有了面對苦難的勇氣。
No.2勇氣
《向記憶道歉》 向草根英雄致敬
英雄從來都不單單指那些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英雄,他可以是我們身邊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甚至就是我們自己,這完全取決于一種態度。本書有許多關于生死的故事,是一個叫柳葉刀的女大夫講的。書的主人公都不是叱咤風云的英雄,都是不起眼的草根。每個部分都圍繞同一個主題講述那個年代的死亡故事。比如,被歸入“勇敢的心”的故事主人公,身上都具有某種突出的品質,比如勇敢面對病痛、面對生活的磨難。書中小人物的悲喜、與死亡的抗爭,在宏大的歷史下,卻一樣顯出了特別的意義。所謂“草根英雄”,大概如是了。
編輯點評:什么是勇氣?勇氣就是在災難面前的永不妥協。在災難面前,你可以很渺小,被它嚇得躲在一邊,瑟瑟發抖;你也可以很強大,選擇勇敢去面對,面不改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老人與海》中的硬漢,唱著《滄海一聲嘯》瀟灑地笑傲江湖。其實,軟弱和堅強,只有一念之隔,成為英雄還是懦夫就看你自己的選擇。
No.3樂觀
《像自由一樣美麗》 比自由更美麗的
看過很多關于納粹集中營的電影,印象最深的是《美麗人生》。電影是笑著來講一個讓我們含淚的故事的,我們不會忘記納粹集中營中男主角從沒忘記過的幽默。這本書會讓人想起電影《美麗人生》,因為它同樣是用殘酷的背景作為底色,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一萬五千名猶太孩子被運往離布拉格有六十公里的特萊津,藝術家弗利德在前往集中營前帶上了足夠的紙和筆給未來的學生,讓他們悄悄地作畫。很多畫作都是在表格上畫的或者由廢紙粘貼而成,讓人意外的是,孩子們并沒有一味地畫兇惡的黨衛軍,黑色的牢房,在他們的筆下,豐盛的家庭聚餐、美麗寧靜的家鄉更多成為畫面的主題。
編輯點評:災難面前,有一種品質顯得尤為可貴,那就是樂觀。還記得地震中那個失去雙腿的小女孩么?她燦爛的笑容,是我們見過的最美的笑容。
No.4平和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心靈的力量
你不可能沒聽說過《相約星期二》,因為它的名氣實在太大,但是我們有必要在此再次提及它。這本《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是《相約星期二》的續篇。原汁原味兒地記錄了莫里教授最后十四堂課上的箴言。沒有復雜的語句和晦澀的人生哲理,但是絕對能給你強烈的震撼。在其中,你能更深切地體會到這位輪椅上的沉思者,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在無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肢體后,表現出的一種在死亡面前最為冷靜和平和的心態。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精神力量,竟然可以如此強大。
編輯點評:在這次災難中,有很多鏡頭令我們淚流滿面,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被壓在廢墟下面幾十個小時的叫做陳堅的人。在近在咫尺的死亡面前,他沒有暴躁,沒有恐懼,也沒有怨天尤人,相反更多的是在和記者或者救援人員平靜地聊天。有的時候,我們無法戰勝死亡,但是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戰勝災難。
文/本報記者 周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