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場爆破戲都標安全級別
之前事故由總制片人吳毅負責
之后重大戰爭場面專聘醫生跟組
《我的團長我的團》事故頻發,成為這些天的新聞焦點。
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向來有很高的關注度,槍戰、火燒、爆炸場面往往很吸引眼球。那么,銀幕(熒屏)背后,戰爭場面究竟是怎么拍成的?
記者25日專訪了珠江電影制片有限公司影視技術制作部主任(原煙火車間主任)李志祥。這位從業整整36年的資深煙火師為記者揭開了拍攝戰爭場面的技術內幕。
槍戰 “血”裝在避孕套里 危險指數:★★
場面:一槍,或者一梭子子彈,有人中彈了,胸前血如泉涌。這是怎么拍的?
揭秘:關鍵道具是血包和裝在血包上的爆破裝置。血包的材料有兩種———塑料袋和避孕套,現在最通用的是后者。使用避孕套是因為它薄,有韌性,而且破了之后內部壓力會自動將血“擠”出來,效果比較“震撼”。
爆破裝置也有多種,北方比較常見的叫“藥頭”,大小跟兩三個火柴頭差不多,特點是爆破的力度大,而且不會飛出碎片,弱點則是不防潮。在南方拍戲,一般常用的爆破裝置是膠管火藥,力度小,安全性高,在手心爆炸都不會受傷,但是爆炸力道偏小,有時候煙火師已經引爆裝置,演員卻沒有感覺,表情沒跟上,只好重拍。每種爆破裝置都根據爆破力量的不同,有型號之分。選用哪種,一看導演的口味有多“血腥”,二看演員的戲服是薄是厚。
場面:爆炸了,火蔓延到某人身上,那人大喊大叫,渾身冒火地滿世界亂跑。
揭秘:最近李志祥給一個商家拍廣告,其中一個鏡頭就是三個著火的人從爆炸的車里跑出來。渾身火燒場面很危險,必須穿防護服,連臉部都要戴防護套———因此這種戲最好在黃昏的時候拍,因為大白天光線強,容易穿幫。如果拍局部火燒,如手臂著火,那么只要涂點防護油就能搞定了。現在的電影,對鏡頭的要求越來越高。有時候煙火師為了追求真實感,給演員用很薄的臉部防護套,結果就會造成燒傷。據說這種情況在香港業界比較常見。
煙火師揭秘
戰爭鏡頭拍攝內幕
場面:一個手榴彈或榴彈炮飛到戰壕前,“砰”的一聲爆炸了,火光塵土沖天,或者軍人在戰場上勇敢地沖鋒,他的身后和身邊不斷火光四起。
揭秘:戰爭用的是軍用炸藥,拍戲則多用專門的軟性炸藥,破壞力小得多。軍用炸藥有時也用在影視作品中,但只用在龐大的爆炸場面,一定不能有演員在場。
爆炸難免射出異物,為了減少傷害性,道具炸彈的外殼多數是泡沫做的,里面再填充些土灰,制造爆炸后塵土滿天飛的效果。普通道具手榴彈的威力其實很小,演員距離半米都沒問題,頂多覺得自己的褲子被風吹了一下。假如炸彈中加了土灰等,人就得走開三四米,主要是為了避免被拋射物誤傷眼睛。很多人都以為爆炸是煙火師用遙控器操作的,其實不是,因為現在的通訊工具太多,很容易干擾信號,引起誤爆,線控才更安全。
假如煙火師違規操作,用金屬來做炸彈的外殼,演員或煙火師自己就很容易被炸傷。還有,一些大場面需要幾十個爆點,演員假如不按線路走,穿過爆點時也會致險。
場面:炸彈爆炸,胳膊和大腿亂飛……大片《集結號》中有很多這樣的場景。
揭秘:那些胳膊和大腿當然不是演員的,它們屬于特制人偶。李志祥認真地研究了《集結號》中的爆炸場面,還請教了該片來自韓國的煙火師,發現其中便用了不少這樣的招數。據說,《集結號》總共訂了120具人偶,姿態各異———有的是側身的,有的好似在走動,有的則正在彎腰。拍攝的時候,先讓演員到位,做好動作,再叫演員走開,讓穿了同樣戲服的人偶以同樣姿勢“站”過去,然后引爆炸藥,把人偶炸飛。人偶都是空心的,假如需要特寫手臂炸斷的鏡頭,那就在手臂的內部“加料”。爆炸后,再切換成演員的鏡頭。
場面:一座房子爆炸,人從里面飛跑出來,房子就塌在他身后。
揭秘:如果是大型建筑爆炸,從費用和危險度來考慮,基本只可能用模型或電腦特技。只有一種情況例外———這座房子正好要拆,好萊塢就有這樣的例子,拍電影,順便拆房子。一般真爆破的,只可能是結構簡單的小土房,或者道具師搭建的道具房。
拍攝建筑物爆炸場面,所需的炸藥量相當大,而且必須是軍用炸藥,因此一定不能有演員在場。那么,影視劇中那些場面是怎么拍出來的呢?李志祥透露了一個常用技巧:“先拍房子的爆炸場面,再拍人跑動的鏡頭,再拍一次爆炸,用二次曝光將幾個鏡頭疊起來,效果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