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后,來自韓國的影視劇和音樂等大眾文化迅速進入亞洲市場,形成獨具特色的“韓流”現象。在“韓流”形成過程中,進入千家萬戶的韓國電視劇可謂功不可沒,使得“韓流”迅速地滲透到每個家庭中去,讓韓劇中的家長里短和纏綿情感成為市井生活中頗受關注的話題。
在韓劇最大的出口市場日本,韓劇曾經借著裴勇俊和李英愛等明星的人氣,在2002年至2006年間創下每年出口額增長30%至40%的佳績,許多日本電視臺甚至設置了專門時段,全年播出韓國電視劇。
熱度悄然減退
然而,韓劇熱在持續了多年之后,從2007年起開始遭遇瓶頸。韓國廣播影像產業振興院2007年6月對韓劇最重要的三大市場日本、中國和中國臺灣在上半年進口韓劇和節目編排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韓劇的熱度正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悄然減退。
在日本,韓國三大電視臺對日本出口電視劇的金額僅比上年增長5%,相對于2002年至2006年期間連續5年出口額大幅上升的局面,韓劇正顯現出頹勢。此外,日本國內播放韓國節目的電視頻道數從2005年的64個,下降到2006年的36個,到2007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30個。
韓劇在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在2007年6月的上海電視節上,韓國電視節目對華銷售額為650萬美元,比2006年在該電視節上的977萬美元減少了近三分之一。
遭遇多重瓶頸
韓國文化界人士指出,韓劇的危機源于兩大問題:第一是創新危機。作為大眾文化,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讓大眾始終保持喜愛。但在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后,韓劇的題材日益匱乏,一旦某種題材的電視劇熱播,馬上會有大批的“克隆”作品出現。很多電視劇不僅套用韓劇已有的模式,還熱衷于翻拍日本和美國的熱播電視劇,時間一長,這些題材重復的電視劇難免讓人厭倦。
其次是單向輸出帶來的文化逆反心理的挑戰。在“韓流”的強勢推動下,韓國向周邊國家單向輸出影視產品的同時,文化優越感悄然滋生,政府行為的加入,更讓周邊國家對韓國借電視劇“搭賣”韓國歷史觀、文化習俗甚至飲食的做法產生逆反心理。
韓劇制作精細,人物生動,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脈脈溫情,在不經意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感動,這些特點都是韓劇得以長久不衰的原因。但在海外觀眾對韓劇的期待越來越高,韓國國內電視劇競爭又空前激烈,韓劇出口價格水漲船高,題材和拍攝模式日益商業化的今天,“韓流”電視劇如何突破瓶頸,已經越來越成為韓國文化界思考的課題。
電影也入低谷
2002年至2005年間韓國電影業的過快發展也導致了投資過多以及各種成本上升的泡沫現象,為電影業的持續發展埋下隱患。據統計,2006年上映的108部韓國電影中,實現盈利或收支平衡的影片只有22部。2007年更加嚴峻,每10部電影中就有9部虧損。與此同時,來自好萊塢的大片瓜分了韓國電影院的大部分票房。2007年排在韓國票房排行榜前十位的電影中,只有三部作品是韓國國產片,其余都是進口影片。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電影業最近出現了大規模結構調整和裁員的現象。這一現象被認為是電影公司對全盛時期引進的過剩員工進行的調整,但也反映出韓國電影業遭遇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