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云為主角的影片《見龍卸甲》上映一周,票房即輕松過千萬,成為上周票房冠軍。這部由劉德華主演的影片描寫了趙云最后一戰———鳳鳴山之戰。影片票房雖然大捷,卻受到“三國”迷的抨擊,認為片中多處情節篡改了歷史,顛覆了趙云的形象。導演李仁港昨天接受晨報記者專訪,他表示,電影和小說是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即使是羅貫中也不是完全遵從歷史,“我拍的是一部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
細節
“三國”迷質疑三國用火藥,太離譜
比起趙云命運的設置,《見龍卸甲》更多細節被不少“三國”迷認為失實。比如,劉德華扮演的趙云從曹操身上拔出的劍寫著“孟德”,而不是小說中的“青罡”。而被認為“最不靠譜”的則是,影片臨近結尾時,曹嬰在最后關頭使用火藥,用箭射出燃火的彈藥。“三國”迷指出:唐代才出現火藥的完整配方,宋朝才大范圍用于軍事,三國時期怎么會有彈藥呢?
導演回應細節確實經過考證
對于影片中的細節硬傷,導演李仁港請記者代為援引,并一一耐心作答,他表示:“劉德華拔出的當然還是青罡劍,但‘青罡’是這把劍的名字,劍上刻的還是主人的名字,所以‘孟德’沒有什么不妥。至于曹嬰使用火藥的問題,《三國演義》里諸葛亮‘七擒孟獲’、‘伏擊司馬懿三父子’都有過用到類似火藥的情節,因此火藥在三國時期應該已用于戰爭。只不過,那時候的火藥發展到什么階段,歷史并沒有詳細記載,所以片中曹嬰用得也算合理”。
對于“三國”迷對細節的挑剔,李仁港回應說:“我們籌劃這個電影十幾年,電影籌拍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在談劇本,可以說每個細節我們都考慮到了。”但他也表示,電影要把小說中的情節濃縮在兩小時的畫面中,不可能完全依從于小說,而要讓更多觀眾走進影院,他要拍的,不是歷史紀錄片,而是情節片,“比如劉備封五虎上將,有人說關羽、張飛不該騎馬,應該步行走入帳營才合理;但從電影來說當然是關羽、張飛騎馬更能表現五虎上將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