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青歌賽從3月20日開始團體決賽以來,選手“百歌”齊放。不過,也有很多選手在選歌上狹路相逢,遭遇大沖撞。3月31日晚比賽現場,民族組評委劉青說,截至當天已有17人演唱《斷橋遺夢》,14人演唱《美麗家園》。
如此同歌競爭,不僅變相縮小了競爭空間,同時也為“青歌賽應該推出好作品”埋下一絲隱憂。
說起《斷橋遺夢》,可是青歌賽的“保留曲目”了。連著幾屆賽事,都有選手演唱此歌,到如今觀眾的耳朵可能都要起繭了!不可否認,這首歌具有藝術水準和傳唱度,因此受到選手青睞。不過,選手們心中還另有“小算盤”,這首歌有難度,唱好了容易拿高分。陷入重復圈,其實暴露了選手們貪大求難的心態,而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最終可能作繭自縛。
“大歌”難度高,對技巧要求更高,其情感內涵往往難以把握和表現;“小歌”難度小,但豐富的情感易于表達,易于感染聽者。猶記得蔡國慶當年憑借一曲《北京的橋》深深打動評委,走上青歌賽領獎臺;杭天琪與孫浩,也因《黃土高坡》、《中華民謠》兩首“小歌”通過青歌賽一夜成名。小歌曲也能獲得大效應。
拋開歌曲“大小”之爭,選歌最重要的是“合適”二字。評委劉青認為,選手選歌應該量體裁衣、揚長避短。如果有金剛鉆卻不攬瓷器活,將有“屈才”之憾;但如果“小馬拉大車”,則力不從心、適得其反。“比如飆高音,這確實是對個人實力的展示,但問題是,唱破了怎么辦?”
“選歌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體現選手自己的特色,注重差異性。”劉青支出第二招。歷屆青歌賽推出了一些優秀歌曲,比如戴玉強《我像雪花天上來》、滿文軍《懂你》、李瓊《三峽,我的家鄉》、王宏偉《西部放歌》、劉和剛《兒行千里》、雷佳《蘆花》……歌手靠歌一鳴驚人,歌由歌手深入人心、延留歌壇。如果單從技術含量的角度衡量,有的歌曲也許算不上什么大作,但它們特色鮮明、情感真摯,歌手演繹得也可謂歌人合一。
重復有時趨同于模仿,而模仿又是藝術的天敵。選手選歌,如果眼界只局限于個別目標,恐怕真有“斷橋遺夢”的危險。歌曲的選擇,于選手而言,應利于充分展示實力;于青歌賽而言,需利于推出更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