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4年第一屆至今,每一屆青歌賽的評委席上都能看到李谷一的身影。日前,記者聯系到了李谷一,對于青歌賽她提了三方面建議。她認為,多看到不足,才能讓青歌賽越辦越好。
李谷一老師因春晚而家喻戶曉(資料圖片)
原生態應該多加些展示
自從上一屆青歌賽加入原生態唱法以來,李谷一一直在琢磨這個門類。她認為,原生態的展示性應多過競技性。“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自己的生長過程,它有語言、風俗、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也許很難有統一的評判標準。”李谷一認為,例如蒙古族歌曲的唱法和苗族歌曲的唱法就沒有可比性,而是應該各成一派。“我想對于這些原生態歌曲來說,展示性多過競技性,比賽中穿插些這樣的表演是很好的。”她建議,如果要展示,應該在比賽中請各民族、各地的音樂家到場講解歌曲的來歷、歷史等。
四大唱法具體名稱需商榷
對于目前比賽設置的民族、美聲、原生態等四種唱法的稱謂,李谷一說,許多專家都認為這么說不太準確,還需要進一步推敲。“例如原生態,最初我們的界定是,未到學校學習的、原始的唱法就叫原生態,但現在很多來比賽的原生態也是經過包裝的,那么這個名字還成立嗎?說起原始,到底原始到什么程度,這也是很難界定的。”李谷一說,最初專家們想叫做民間唱法,但考證后也認為不妥,就沒有進行修改。“還有美聲,難道只有國外的才‘美’嗎?民族唱法也是從一開始就有爭議,到底指的是哪個民族的唱法,我認為這兩個稱謂也不太確切。”李谷一認為,這次將通俗唱法改為流行唱法,就是青歌賽的一次進步,還應該請更多的專家來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文化考核應減少國外題目
對于一直備受爭議的文化素質考核,李谷一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比賽應當增加中國文化的題目,減少國外題目的考核。“感覺現在國外的題目有點兒多。”李谷一說,如果是出于普及文化知識的考慮,選手們應當先把國內的知識搞清楚了,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此外,對于目前青歌賽選手的范圍,李谷一認為還是有些過小。“現在即便有來自國外的選手,也基本上是華僑。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其他國籍、人種的選手出現在青歌賽的舞臺上。”李谷一提議,組委會應著力拓展招募選手的范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海外選手在這里演唱中國歌曲,那青歌賽的影響力就不可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