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受到數字技術的強勁沖擊,傳統唱片市場出現了一個大幅走低的轉折。樂評人王江曾在東方風云榜振興中國原創樂壇研討會上提到“國際唱片銷量今年又下跌15%”。對此,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發行部余建耀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5%的數字講得非常保守,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流行音樂唱片的銷量下滑不低于40%。”
年“有效專輯”僅30張
去年,音樂風云榜曾經公開了內地華語樂壇的驚人數字:2006年的內地樂壇,發片總量不超過110張,相比2005年210多張的全年總發片量,少了將近一半;同時,比2006年港臺樂壇的150多張發片量也少了三分之一。專家指出,這個110張的數字,也僅僅是對2006年發行的專輯的籠統計算。分析這些專輯,不難發覺包括羽泉、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胡彥斌、花兒樂隊等真正在媒體和聽眾中有較好音樂性口碑和市場性銷量的“有效專輯”不超過30張。2007年唱片市場更加慘淡。
當然,傳統唱片業每況愈下,并非國內市場一家之憂。歐美市場上過去賣得好的唱片,銷量都在500萬張以上,而今也跌了不少。2007年年底,老牌英國搖滾樂隊Radiohead將新專輯直接放到互聯網上售賣,歌迷可以自行下載,而需要支付的金額也由歌迷“隨意支付”,由此掀起了一場“唱片界的革命”。
無線音樂深入人心
由于互聯網上數字音樂傳播的便捷性和自主性,使得受眾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想要的音樂,因而數字音樂的傳播市場正在急速地擴大。2005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達到36億元人民幣,超過傳統唱片音樂市場,被稱為“中國數字音樂元年”。從卡帶、CD到mp3、mp4手機等音樂播放載體的變革,帶動的是音樂消費方式的變化,年輕消費者與CD為代表的傳統唱片市場漸行漸遠。
綜觀內地歌壇,包括《號碼》、《我的果汁分你一半》等能在傳唱度方面深入人心的原創歌曲,每年不超過5首。而與唱片發行少得可憐的數字相比,以《香水有毒》、《一萬個原因》、《秋天不回來》等為代表的無線音樂創作作品則隨著網絡的深入人心,賺得缽滿盆溢。如《一萬個原因》年度無線下載量就超越1700萬次。簽約太和麥田公司后,“超女”李宇春推出的首張單曲《冬天快樂》幾十萬的唱片發行量雖已令人羨慕,但與改曲后上千萬人次的彩鈴下載量相比,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以數字發行和線上音樂為主體的太合麥田公司為例,線上音樂部門的工作人員遠多于做傳統音樂產品的人數,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唱片業發展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