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賀歲檔的兩部大片之后,春節又迎來了兩部真正意義上的賀歲片:《長江7號》和《大灌籃》。
與前兩部大片反英雄主義路線不同的是,這兩部商業血脈比較純正的賀歲電影,講的其實都是小人物的信念與堅持,與觀眾心理的契合度無疑遠高于《集結號》和《投名狀》。
以影片的科幻外衣、父子情核心主題而言,《長江7號》足夠溫情和感動,小演員徐嬌不愧是千挑萬選出來的,表演之自然可愛是一大亮點。不過《長江7號》不能忽視和回避的一點是,它遠不如周星馳的上一部作品《功夫》。作為一道餐前甜點可以接受,但如果對于那些期待周星馳再次突破的觀眾,這次恐怕會有所失望了。
《長江7號》延續了周星馳當導演以來的成長主題―――從《少林足球》到《功夫》,其實都離不開成長二字。只不過《長江7號》的主角不再是周星馳,比較有趣的是他轉當導演之后,作品涉及愛情的部分越來越少,女星越來越成為一種點綴,盡管他對女性的審美倒是一如既往的統一。
《長江7號》堪稱周星馳的轉型之作,幕前演出漸少,拍攝背景不再局限于香港,影片的港片氣質也幾乎蕩然無存,這對于注重周星馳作品港產特色的觀眾來說,也許難以接受。不過從影片的效果來看,周星馳在“內地化”這一點上表現得并不生硬―――當然,貴族學校、父子生活等場景其實無分地域。
《長江7號》勝在以情動人,父子間感情脈絡的扎實描寫彌補了整體生活背景的缺乏。《長江7號》也表現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周星馳在有意識地減少港式特色的電影語言,而謀求更大眾化更世界化的表現方式。這也許能解釋《長江7號》的故事為何如此簡單―――它就是一個童話,加上周星馳一貫的小人物信念,是部非常有赤子之心的作品,這一點我覺得非常感動。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既不是“長江7號”活靈活現的可愛,也不是徐嬌杰出表現的某個神情,而是周星馳出現的第一個鏡頭―――那個被稱為“最適合演民工”的人,坐在一幢建造中的大樓頂層邊緣吃飯,視線寬廣,手里有一盒飯。不知為何我心頭浮現出《金剛》里類似的鏡頭,孤獨二字在如今周星馳的灰白頭發、黝黑皮膚和結實體格里面,仿佛已經不需要其他元素來強調。
對于周星馳淡出幕前的計劃,我作為從他的無厘頭時代一路走來的粉絲,其實很不想看到。《長江7號》最值得再次回味的語言和演出,恐怕也依然是周星馳帶來的。這種小品式的作品偶爾出現一兩次是可以接受的,但以三年一次的等待來說,我還是期望看見更具野心和個人標簽的作品。
贊
推陳出新恰到好處
星爺的電影故事其實都很老套,這樣也有一個好處:宣傳前期保密工作不用那么費事,即使讓人知道劇情也沒問題―――因為周星馳電影的關鍵從來不是新鮮的主體創意,而是一個個別具趣味的細節。像《長江7號》里打蟑螂這種設計,看上去是那樣的“因陋就簡”,卻又恰到好處。
老實說《長江7號》的幾版預告片做得都挺讓人失望的,好象是故意要讓人把期待值放到最低,里面徐嬌的夸張表演占了大部分,讓人搞不清楚狀況。但真正看到全片時,聯系“上下文”,發現那些夸張亢奮的演出都是可以解釋的。周星馳電影中少不了拿其它電影里的元素來惡搞,但都盡可能地推陳出新,比如七仔像哆啦A夢似的從肚子里拿出些寶物,而那雙神奇的球鞋,卻是當場用電焊燒制而成。
相信之前很多人都有個疑惑:為什么跟周星馳合作的編導,自己拍片就沒有那份精彩?為什么周星星有點無可替代?《長江7號》可能會讓有些人的疑惑變得更疑惑,而有些人則會找到答案。剔除了密集型、不老型和部分可回收再利用的笑料之后,周星馳在各種電影類型間的游刃有余,甚至讓我覺得他之前只作為無厘頭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種浪費。
有報道說周星馳很熟悉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高高在上;但按他今天的身家,想體會一個吃青菜鴨蛋的建筑民工的內心,相信還是很有難度的。所以《長江7號》終究是個城市神話,周星馳飾演的周鐵出場,雖然卑賤,但看似悠閑地坐在高高的建筑工地上。他,俯視著底下高貴的蕓蕓眾生。
彈
我希望只感受快樂
又是三年,這是近年每部周星馳作品間的平均時間間隔。《長江7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徹底完成了周星馳從演員到導演、從導演到作者的蛻變―――這部充滿童真的溫情科幻片,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部科幻商業大片,不如說是一部作者電影。影片的每一處細節都看似熟悉,深深打著周星馳的個人烙印;但它也跟周星馳之前所有的作品截然不同,相信一路看著《咖喱辣椒》、《大話西游》到《功夫》慢慢長大的一代影迷,應該慢慢會逐漸接受《長江7號》所呈現出來的、更完整的周星馳形象。
如果說周